回过头来看,曾经我对《封神》这个项目充满了期待,然而当第二部上映时,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让我很难走进影院观看。直到电影上线流媒体,我才有机会观看,感觉就像是在看两部由不同导演执导的作品。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项目究竟经历了什么变化?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同一系列、相同主创团队,为什么呈现的效果却如此不同?回想起第一部时,那个只有短短2秒的邓婵玉彩蛋,在全网掀起了热烈的赞誉——如今再看,是否那些满满的“好评如潮”有些刻意过了?
再来看看第一部的概念图和最终正片之间的差异。若要我指出《封神》系列最大的变化,我毫不犹豫地会说是人物塑造。在第二部中,像姬发等主要角色似乎都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哪吒和杨戬的戏份少得可怜,基本上就成了匆匆而过的配角。
展开剩余76%第一部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有值得一提的高光时刻。比如纣王的父子关系、四个质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伯邑考与姬发的兄弟情深,妲己与王后的斗智斗勇,二郎神与哪吒的精彩打戏……这些都为电影增色不少。而纣王这个角色的多面性,既有昏君的暴虐,又有政治家的权谋,使得他显得层次分明,立体丰满。伯邑考的牺牲、姬发的成长等情节都具有情感的分量。
但是,第二部中的角色基本都变成了“工具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魔家四将,原著中他们是强大的反派,各具特色,但在电影中却被简化成了“长得不一样的boss”。他们的死亡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重击,观众甚至没来得及了解这些角色,就已经看不到他们了。
相反,邓婵玉的戏份大幅度增加,几乎成了女主角,这一变化让人不禁怀疑:是剧本本来就如此设计,还是第一部彩蛋的成功促使了拍摄和剪辑策略的临时调整?两部作品角色性格上的不一致,似乎表明了编剧团队的更替或创作理念的摇摆。
说到《封神二部》中的巨人角色,它们更像是“大号的普通人”。拍摄角度平庸,缺乏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导致后期合成时,根本没有给人带来真实的“巨人感”。这也使得打戏显得缺乏说服力。有传闻称,这部电影有很多补拍痕迹,尤其是在十绝阵一幕,画面质感、演员状态和剪辑节奏都明显与其他段落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有补拍?原拍摄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是后期才意识到剧本有问题?像篝火晚会那一场的补拍痕迹尤其明显,从演员的妆容、服饰到身材都和前后镜头存在微妙差异。这一场戏在故事中的位置也显得突兀,像是为了增加某种情绪而强行插入。
另外,闻太师的命运设计本来可以具有更深的政治层次:无论胜败,他都难逃一死。胜了,功高震主;败了,死于战场。这种充满博弈的设计能充分体现编剧对权力斗争的理解。然而,电影中的闻太师角色却存在明显的人设分裂,前期威严后期却变成了“摆烂哥”,形象判若两人。如果这种转变有合理的情节推动,倒也可以接受,但在电影中,这一转折显得突兀和不自然。更致命的是台词问题,闻太师那句“太师可以瞑目了”与他当时的处境严重不符。按照他的性格,他应该是“死不瞑目”的状态——对商朝的忧虑、对命运的抗拒,这些复杂情感决定了他不可能安然离去。原本这一线索本可以成为全片的情感核心,但最终却显得空洞无力。
你认为《封神第二部》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你对第三部有什么期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我们可以一起理性探讨。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