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词坛星空中,柳永是一颗独特的星辰。他一生在科举与市井之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他是一个深情的词人,他以词为舟,在命运的浪潮中漂泊;他在官场上不得志,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宋太宗雍熙四年,柳永出生于福建崇安的一个官宦世家,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家中世代为官,父亲柳宜曾在南唐为官,入宋后也担任过州县官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柳永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怀揣着科举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
咸平五年,15岁的柳永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汴京的路程,开始了他的科举之路。途中柳永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杭州的湖山美好、都市繁华,于是他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期间,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至今为人传诵。当时此词一出,即被人广为传诵,柳永因此名噪一时。
相传,后来的金朝皇帝完颜亮就是因为这首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被杭州的繁华所吸引,所以才做出了南下进攻南宋的决定,足见这首词的魅力。
展开剩余72%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8年),柳永参加春闱科考,宋真宗不喜欢他“属辞浮糜”的文章,导致他未能中举。此时年轻气盛的柳永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他愤慨之下写下了《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后的16年,柳永又参加了三次科考,但是他无一例外都落第了。
科举的不顺,让柳永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汴京的市井街巷、勾栏瓦舍。在这里,他结识了众多歌妓、乐工,他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自由、真实。他为歌妓们填词,“自度新词曲,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他的词作经过这些歌伎的传唱,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与歌妓的交往中,柳永写下了许多深情动人的爱情词。他理解她们的痛苦与无奈,同情她们的遭遇,也真诚地表达对她们的爱意。《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将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刻画得入木三分;《征部乐·雅欢幽会》词,“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成为了表达深情的千古名句;。
当时的柳永由多红呢?当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也就是说当时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几乎都有人会传唱他的词,这可是妥妥的大网红,柳永可以说是 “宋词的平民代言人”。
第四次落第后,随后的几年柳永便四处游历,先后到西北、关中、四川一带,期间他写下了《曲玉管·陇首云飞》《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等词。
虽然这些日子柳永也算过得逍遥自在,但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科举入仕的梦想。
景祐元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年近五十的柳永终于考中进士,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中进士后,柳永被任命为睦州团练推官,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此后,他又先后担任过余杭县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等职。在任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政绩也还不错,历史记载他为官“仁政宽和,百姓爱戴”。
但由于他早期流连烟花陌巷,为人不够稳重矜持,所以他一直不被北宋皇帝与上层文人领袖接受和容纳,导致他在官场上一直得不到重用,升迁缓慢。
皇祐二年,柳永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晚年的柳永,生活贫困潦倒,只能靠朋友和歌妓的资助度日。
至和元年,柳永在东京去世,享年约六十八岁。他的去世十分凄凉,因为家无余财,歌妓们念及他的情谊,凑钱为他安葬。出殡之日,众多歌妓前来送葬,“一片缟素,哭声震天”,成为了汴京的一大奇观。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