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今天,《大公报》用“日本投降矣”五个大字,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这一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日子。我们必须铭记。
八十载春秋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先生,带我们拂开尘封的历史,回望那段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岁月,将目光投向川渝大后方。
“凿出116个防空洞!重庆鹅公岩大桥下,曾是隐匿的兵工署第一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前线将士提供武器。”
“一份标注‘秘密’的《美军飞行员华北地区避难须知》,见证了中共军队的优良品质与反法西斯盟友并肩作战的历史。”
“一份泛黄的抗大军事地图作业,见证了一位重庆长寿青年17岁入党时的热血誓言。”
“一张带有宋美龄亲笔签名的抗战捐款支票,金额为999美元。如此珍稀的抗战物证,我在重庆搜集了近万张!”
“一名重庆荣昌‘已归队’的老兵,曾率兵埋雷,让侵华日军中将酒井直次在战场上毙命。”
“‘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的成员在‘重庆大轰炸’期间,参加了大量空袭救济、救护服务工作,他们的经历至今鲜为人知。”
展开剩余87%“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条震动全中国的消息,从‘重庆之蛙’传向全世界。”
“锈迹斑斑的侵华日军钢盔,被改造成浇灌中国土地的农具,这是民间智慧,也是对侵略者最大的讽刺!”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樊建川先生毕生心血凝结于建川博物馆,他精心收藏的百万件抗战文物,无声地述说着个体命运与家国洪流如何交汇相融。当他手持件件抗战物证,揭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每一次对战争记忆的打捞,都是对和平的再确认与对未来的郑重许诺。樊建川先生的讲述,恰似一盏灯,照亮我们如何从历史的褶皱中汲取力量。那些为民族生存而倾尽所有的背影,早已铸成我们精神血脉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带领读者重返现场,共同聆听来自川渝大后方的深沉回响。这回响,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和平与未来的永恒守望。
愿这些见证中华民族洗刷百年屈辱的荣光故事,如江水般奔流不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激励我们努力奔向新时代交给新重庆的使命。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站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我们坚信:抗战精神,永不过时。那照亮山城的胜利之光,也将照亮我们阔步前行的发展之路。
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1》》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矣”
名画《胜利之夜》出自重庆
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内的两份原版报纸、一幅原创漫画,是每位观者必驻足参观的国家一级文物。这三件有关抗战胜利的珍稀物证,至今清晰记录,白纸黑字,从未模糊。
丰子恺走上重庆街头欢呼,在重庆创作《胜利之夜》以示后人;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扎在一堆堆旧报纸里翻寻有关抗战胜利的报道,只为让后人永远铭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矣!”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
《大公报》用大字号宣布胜利
在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文物展厅,那份被悉心装裱在陈列墙上的《大公报》,被久久保护起来。
“23年前,在上海一个报纸废品处理处,我无意中购买了整整两火车皮(注:火车空车厢)废旧报纸。”樊建川形容道,废旧报纸堆成了小山,拉回重庆后,他与馆员逐张翻查,竟真淘出了宝——出版日期为1945年8月15日的《大公报》。
“头版标题中的‘日本投降矣’五个大字,实在振奋人心!将中国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悲屈、苦楚的种种,化作了一句力透纸背的慨叹。短短五个字所要传递的消息,不仅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画上了句号,同时也传递出一代报人苟利生死、见证抗战胜利的凯歌。”樊建川说。
《大公报》以“重温”为题,近年来多次深度讲述这篇永垂青史的报道。当年,总编辑王芸生提前筹划抗战胜利日的版面设计,亲自到排字房,与刻字师傅崔永超研究字号、字体,于是,才有了前所未有的五个八栏高字号的诞生。尤其那鲜用于标题的虚词“矣”字奇崛深长。
“当印有‘日本投降矣’字样的《大公报》出现在重庆街头时,欢腾的重庆人激动地将其抢购一空!那天,是中国人既自豪、喜悦,又百感交集的日子!”樊建川说。
《终战诏书》竟不提“投降”
▲刊有日本《终战诏书》的《每日新闻》
实际上,有关日本投降的消息,在1945年8月10日起,就已经见诸报端。樊建川娓娓道来:“1945年8月10日,《新华日报》号外刊发《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1日,《大众日报》使用套红号外刊发《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2日,《新民报》以《战事结束天下太平》为题做详尽报道……”
为尽可能将这些记录历史性胜利的报道收入馆内,樊建川至今仍在各地想方设法予以收集。细心的观者注意到,陈列在《大公报》旁的旧报纸,是一份同样发行于1945年8月15日的《每日新闻》。但不同的是,其报道的标题却为《大东亚战终结》。
“《每日新闻》是日本全国性的报刊之一,家喻户晓。为了淘到宣布抗战胜利当天的报纸,1996年,我专程前往日本东京淘这份报纸。我遇见了一名留学生,带我去了当地的旧书报街。一家老书店的老板说,阁楼上好像有1945年的报纸,让我自己去翻。那天特别热,翻了整整三个小时,我如愿了!”但樊建川看到这份报纸时皱了眉,他说,这则报道短短几百字,仅发布了日本天皇颁布《终战诏书》的情况,并配发了关于美国原子弹爆炸的相关报道。通篇没有使用“投降”字眼,而是用了遮遮掩掩的“终战”。
“所以,将两份报纸并排陈列的目的,一是为了留下历史的证物,希望以此为镜鉴;二是希望中日两国友好相处,永不再战。”樊建川说。
“重庆之蛙”与《胜利之夜》
“明亮的灯光下,一家四口洋溢着喜悦。父亲高高举起家里的幼子,幼子和母亲的脸上满是笑容。一旁的小猫乖巧地守候在主人身旁。这幅漫画寓意着新生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家庭,将开启幸福美好的生活。”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代表作《胜利之夜》(国家一级文物),创作于1945年8月13日,以纪念抗战胜利。
依然是那面墙,与两份旧报纸并列陈列的,还有中国知名文学家、漫画家丰子恺的代表作《胜利之夜》。这幅原创画作,为樊建川于北京嘉德拍卖所得。其深厚的艺术内涵与历史价值相得益彰,共同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胜利篇章。
近日,丰子恺之孙、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羽,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在追忆丰子恺抗战艺术之路时,丰羽提到了祖父的著作《胜利之夜》的由来。
“1937年11月21日,祖父携家带口开始逃难,与无数同胞共同经历战火的洗礼,目睹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辗转多地后,最终抵达重庆。”丰羽提到,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条震动全中国的消息从重庆传开后,丰子恺跟随重庆人上街欢呼。回到家后,创作出这幅代表作。
据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资料记载,这一重大消息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下土湾6号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传向了全世界。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的“重庆之蛙”。为什么会有如此怪称?当年的东京报纸这样写道:“我皇军飞机大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无声,为什么那个扰人心绪的中央电台还是叫个不停?”于是,这个在日本侵略者眼中叫个不停的电台,就有了这一别称。
“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辗转至重庆的中国各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和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馆藏的百万件抗战珍稀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那场波澜壮阔、慷慨悲壮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樊建川认为,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日永不再战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但历史不容篡改;历史,更不该忘记!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蹇汶佑实习生 李静萱 王艺斌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建川博物馆提供
编辑:戴林
校审:周圆
总值班:杨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0CIL5Q0530KB7U.html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理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